梵蒂冈 - 教宗在公开接见中指出“伟大的隐修士永远是真正的导师,我们可以从他的身上学到善度真正人文主义的艺术”

星期四, 10 四月 2008

梵蒂冈(信仰通讯社)―四月九日星期三,教宗本笃十六世在梵蒂冈圣伯多禄广场上举行的公开例行接见中讲解要理指出:“今天,我想谈的是西方隐修生活的创始人,也是我的主保圣本笃。”“圣本笃用自己的生活和行动对欧洲文明与文化的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宗强调,“按照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思想,他要通过一个具体人――也就圣本笃的榜样来展示,完全可以在全部交托给天主的生活中抵达默观生活的顶点”。
在圣本笃所处的时代,“世界遭遇了可怕的价值观和政体危机”。而圣人以他的行动,特别是在《会规》中揭示了“名副其实的灵修的酵母”。
圣本笃出生在公元四八O年左右,他的父母将他送到罗马读书。但是,同学们骄奢淫逸的生活方式令他感到十分厌恶。于是,学业还没有结束,他就来到位于罗马东部的山里过孤独的隐修生活。在苏比亚科的三年时间里,他独自一人在山洞里生活。而从中世纪初期,也就构成了圣本笃隐修院的“中心”,即“圣山洞”。“在苏比亚科的这段时间里,是他与天主独处的时刻,也是本笃成熟起来的一段时间”。教宗继续强调指出,他克服和战胜了“每个人都会遭遇的三大诱惑――追求名利和把自己放在一切的中心;性诱惑;愤怒和仇恨”。五二九年,本笃离开了苏比亚科,前往蒙特卡西诺。这里,具有十分重要的象征性意义。“隐居的隐修生活有其本身的意义,而隐修院还具有其在教会和社会中公开的意义”。“应成为有形可见的生活的力量”。五四七年三月二十一日,圣本笃结束了在世间的生活。
教宗继续指出,圣本笃“沉浸在祈祷中,祈祷是他生命的根基。没有祈祷,就无法感受到天主”。总之,圣本笃的灵修精神“并非逃离实际生活的内在生活。在当时的动荡和混沌中,他生活在天主的目光下。也正是为此,他的日常生活始终注视着天主、并关注人的具体问题。他仰望天主,明了了人世间的现实及其使命”。事实上,他在《会规》中强调,“祈祷生活首先是倾听;然后,再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上主希望我们每天都用实际行动回应他神圣的教导。……由此,隐修士的生活便成了行动与默观之间意义深远的标志……”。
最后,教宗指出,圣本笃的《会规》“不仅为隐修士,也为在走向天主的道路上探索向导的人提供了有益的指引。因着其规范、人性的一面以及在灵修生活中对主要和次要内容作出的分辨,《会规》得以至今保持了它的光辉力量”。《会规》是“我们生活道路上的光明”。教宗激励全体在场人士,在探索真正进步的道路上,“我们应该聆听《会轨》的教导,伟大的隐修士永远是真正的导师,我们可以从他的身上学到善度真正人文主义的艺术”。
(SL)(Agenzia Fides 2008/04/10 - 字数:1,156;行数:4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