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冈 - 教宗为朝圣者介绍维切利教区主教圣欧瑟伯盛赞“他用生活的见证去管理教区”。教宗呼吁“不断加强努力铲除贫困以及因贫困所导致的灾难性恶果”

星期四, 18 十月 2007

梵蒂冈(信仰通讯社)―十月十七日星期三,教宗本笃十六世在例行公开接见活动中,继续为世界各国朝圣者介绍了初期教会的教父――意大利北部的首位主教维切利教区的圣欧瑟伯主教。教宗指出,圣欧瑟伯“于公元四世纪出生在(意大利的)撒丁岛。很小,就随家人迁居罗马”;并于后来成为罗马教区的司铎。而当时的教会,正倍受亚略异端的困扰,面临着严峻考验。人们十分敬仰他,以至于在公元三四五年成为维切利教区主教。成为主教后,圣欧瑟伯立即在当时还是外邦人天下的教区内开展了积极的福传活动,特别是在乡下。并在教区创立了司铎团体,其形式十分近似于隐修团体。这一修道院,对意大利北部的司铎团体产生了极其深远的意义,使其更加向着使徒的圣德迈进。在尼采(又译尼西亚)大公会议确立的信德道理指导和激励下,圣欧瑟伯坚定地捍卫耶稣基督的天主性,捍卫尼采大公会议颁布的《信经》中所指出的耶稣“与天主同性同体”的道路。为此,他还与四世纪的伟大教父们一道――特别是圣阿塔纳肖,联合抵制当时的罗马皇帝所推崇的倾向于亚略异端的政策。
教宗继续介绍说,三五五年至三六O年,圣欧瑟伯被支持亚略异端的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佐二世流放到巴勒斯坦。尽管遭遇流放,圣欧瑟伯仍坚持履行主教的使命,并在此创立了一个小规模的使徒团体,并与他在皮埃蒙特的教友保持联系。三六O年后,被流放到卡帕多西亚,在特贝德感染了重病。三六一年,朱利亚诺皇帝登基后,结束了圣欧瑟伯和其他许多主教的流亡生涯。他们得以重新回到各自的教区,承担起教区牧首的工作。三六二年,圣欧瑟伯出席了阿莱桑德里亚的大公会议。并继续为捍卫信仰和教区工作了十几年的时间,直到安息主怀。他以杰出的表率和榜样,在教区内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教宗指出,“维切利教区主教与他的城市之间的关系,足以通过两封书信来见证”。流放期间写下的第二封信中,圣欧瑟伯充分展示了“一位善牧对羊栈的关怀……,字里行间洋溢着深厚的感情和爱”。此外,教宗还强调了主教与这座城市的关系,“他并没有仅限于同基督信徒接触,而是超越了教会的界限。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们也将他视为精神领袖、热爱这位榜样性的人物”。三九四年左右,米兰主教圣昂博罗肖在圣欧瑟伯逝世二十多年后致函维切利教区时,“充分验证了他对圣欧瑟伯的敬意”。指这种敬意,完全是因为“维切利教区主教他用生活的见证去管理教区”而积累起来的。
圣欧瑟伯“象一名隐修士一样生活在城市里,向天主开放这座城市。这意味着,他的牧灵精神的表率丝毫没有减少”。最后,他还领导教友们“不要将世界视为最终的居所,而应努力谋求未来的城市,也就是他所指的天国的耶路撒冷”。
在公开接见的最后,教宗本笃十六世特别为世界拒绝贫困日发出呼吁。指出:“今天是世界拒绝贫困日,也是联合国的国际铲除贫困日。多少民族仍然生活在极度贫困之中呀!富人与穷人之间的悬殊如此明显,令人忧虑。而且,在经济发达国家内部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这种局面,在质问着人们的良知。因为,如此众多的人所处的境地严重地冒犯了人性尊严。其结果,无疑使世界的真正进步、和谐进步受到了威胁”。为此,世界应该“不断加强努力铲除贫困以及因贫困所导致的灾难性恶果”。
(SL)(Agenzia Fides 2007/10/18- 字数:1,426;行数:46)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