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冈 - 教宗指亚历山大的圣奇利禄是降生成人的天主圣言耶稣基督“孜孜不倦的坚定见证”

星期四, 4 十月 2007

梵蒂冈(信仰通讯社)―十月三日,结束夏季作息的教宗本笃十六世从罗马郊外的冈道尔夫堡夏宫返回梵蒂冈,并主持周三例行公开接见活动。同时,教宗继续为世界各国朝圣者们讲解初期教会的圣师和教父。这一天介绍的,是生活在公元四世纪和五世纪之间的埃及亚历山大的主教圣奇利禄。教宗指出,圣奇利禄的名字同“最终导致四三一年召开厄弗所大公会议的有关基督论的争议联系在一起”。他还“是亚历山大传统中最后一位杰出的代表性人物”。为此,“希腊东方教会尊称他为‘严谨的守护者’――旨在体现他是真正信仰的守护者,甚至称他为‘教父的印玺’”。事实上,圣奇利禄以前辈的教会理论家们为依据,充分展示出其神学思想承传了教会的传统。并可以从中认出“与宗徒、与基督本人一脉相承的保障”。
一八八二年,教宗良十三世正式宣布在东西方都深受人们敬仰的圣奇利禄为教会圣师。但是,其被选为亚历山大主教之前的相关生平记载极其稀少。根据史料,圣奇利禄是亚历山大主教泰奥菲洛的侄子。公元三七O至三八O期间,出生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并获得了良好的文化和神学教育。叔父泰奥菲洛去世后,四一二年,当时还十分年轻的圣奇利禄被选为亚历山大的主教。并在以后的三十二年时间里,出色地管理了教区。教宗继续指出,四一七或四一八年期间,“在重新修复与君士坦丁堡的共融努力中,亚历山大的主教展示出了极其现实的精神。早在四O六年,亚历山大和君士坦丁堡教会便中断了共融。其结果,还导致了当时的君士坦丁堡宗主教,即后来的圣金口若望被罢免”。然而,四二八年聂斯多略当选为君士坦丁堡主教后,亚历山大和君士坦丁堡教会的宿怨再度成为冲突的焦点。讲道中,聂斯多略“仅将玛利亚称为‘基督之母’-hristotòkos),而不是‘天主之母’(Theotòkos)。聂斯多略主教的这一选择,源自他追随安提约基亚的基督论。而这一观点,为了维护基督人性的重要性,最终却将其人性与神性分割开来了”。当时亚历山大学派基督论的重要成员奇利禄主教,旨在坚定不移地强调基督神性和人性的一体。为此,他对聂斯多略主教的做法作出了极其强烈的反应。他多次亲自致函这位君士坦丁堡主教,明确指出了“牧人维护天主子民信仰的职责”;鲜明地揭示了他的基督信仰观:“由此,我们重申其不同的性质在真正的合一中结合在一起。而二者的结果,都只有一位基督和圣子。而这一切,并非因为在不同的两性中其合一被消除了,而是因为基督的神性和人性在其身上以无法言喻和表达的方式合一了。为此,对于我们来说就只有一位上主、基督、圣子”。亚历山大的主教希望在四三一年召开的第三届大公会议,即厄弗所大公会议上不断遭到指责聂斯多略的观点。恰恰是在这届大公会议上,教会庄严确认敬礼童贞圣母玛利亚为天主之母;而无意承认童贞为天主之母的君士坦丁堡主教聂斯多略被流放。早在四三三年,奇利禄就明智地阐述了一个同安提约基亚派妥协并和解的神学表达方式。教宗指出,“这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方面,表达了十分明确的信仰道理。另一方面,也是孜孜不倦地努力探索合一与和解”。总之,奇利禄竭尽了全力捍卫和澄清自己的神学立场,直至四四四年六月二十七日生命的最后一刻。
身后,圣奇利禄为人们留下了大批宝贵的著作。并且,在其生前就有许多已经翻译成拉丁文和东方文字。教宗表示,这些著作“对基督历史有着首当其冲的重要性”。如许多对古经和新经的批注解说、捍卫三位一体信仰道理的著作以及回应反基督理论的著作等。最后,教宗指出,“亚历山大的圣奇利禄是降生成人的天主圣言耶稣基督孜孜不倦的坚定维护者。他特别强调了在耶稣内信仰的合一。正如圣奇利禄所指出的,玛利亚所生的耶稣降生到世界上,因着承诺,他始终与我们同在。这是十分重要的――天主是永恒的、由一位女人所生,并时刻与我们在一起。我们满怀着这种信念生活;在这一信念内,我们找到了自己的生活道路”。
(SL)(Agenzia Fides 2007/10/04 - 字数:1,650;行数:51)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