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台湾 - 男女修会会长联合会集思广益深化台湾教会本地化

星期一, 11 六月 2012

新店(信仰通讯社)—据台北总主教区《天主教周报》报道,五月十一日,台湾男女修会会长联合会在大坪林天下一家共融广场举办了“台湾教会本地化”研习会,敦请辅大神学院信理神学教授,中华道明会潘永达神父主讲。七十多位司铎、修女、教友聆听了讲座、参加了研讨。
“教会本地化”是梵二之后普世教会福传的共同理念和目标,台湾自从一八五九年道明会会士来台传教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相较于亚洲其他地区的地方教会,台湾在教会本地化的工作上仍待努力。
潘神父开宗明义指出:本地化是一个生命(个人或群体)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必然的过程与现象,它是有机体生命成长的原理,无人可挡,但人的主动参与拒绝确实影响本地化的进度。从启示神学的角度来看,本地化的原理是根源于天主的爱向外给予的必然结果。
此次讲习分3讲:(一)“本地化”概念的反省;(二)建构台湾的救恩史;(三)寻找本地教会的新身分。“本地化”通常分三个阶段:先由“移植(transplantation)”开始,指基督宗教以其优越不变的形式,把福音或教会信仰完整地移入另一文化中,并尝试要求当地人民完整接纳;其次是“适应(adapation)”,指外国传教士使自己适应所在地文化,为方便福音顺利传入;最后才是“本地化(inculturtion)”,是指两种文化相遇,以开放及接纳的态度,吸纳另一种文化的优长,使之融合,创造新的文化。教会的本地化是指本地教会的基督徒用他们本土的文字、概念、思维方式、表达方法去解释神学,形成一种本土神学,并丰富了普世教会的神学。梵二之后教会开始推动本地化的问题,注重交谈或对话。但为了维护教会的独特性与唯一性,因而对教会的信仰传统有了大传统与小传统之分,大传统是生生不息的生命发展的能量,也是追求自我圆满境界的动力;天主是最大的传统,世界上每一个宗教文化传统都是小传统,都是天主生命彰显形式之一,大小传统很难区分,是一与多的关系,是整合、和谐的,虽有辩证性但不必是互相排斥或冲突。所有的小传统,藉由互动,而使天主在世界面貌越来越清楚。
第二讲:台湾的救恩史。救恩史的基本内涵:圣祖蒙召、许诺、出谷、盟约、进入福地。谁是台湾的圣祖:第一代原住民、第一代汉人、一九四九年的第二代汉人、第一代新住民、为台湾付出生命的传教士,后二者在百年之后将成为台湾子民的圣祖。这群台湾圣祖因着天主的召唤,冒着生命危险,逃难到台湾,然后就此定居。许诺原本是来自天主,当初台湾圣祖为求更好的生存环境而远走他乡,从信仰的观点来看,也是上天的许诺。台湾的“出谷事件”最典型的是传教士横越黑水沟到台湾,其过程惊险万分。后来被清代统治二百一十二年、被日本统治五十年、一九八七年解严之前等都可类比为台湾人民的充军时期,这些时期的结束可以说是“新出谷事件”。台湾圣祖移入台湾时,也是带着他们所信仰的天公、妈祖或其他神明来,最后在台湾落脚,这些不同的宗教都赋予天主新的面貌。台湾子民与天主的盟约,妈祖生日或其他神明的生日,都可以视之为天人关系确认的时刻,是台湾祖先与“天主”之绝对关系确立之时。但盟约随时都在更新与发展。台湾福地:台湾虽然天然资源有限,但却为台湾祖先后代子民提供一个安身立命之地。随着第一批圣祖进入台湾,启动了台湾的救恩史,台湾子民与天主一起建构台湾的救恩史,现在仍在持续在救恩的旅途中。
第三讲:寻找本地教会的新身分。福传的目的是建立一个真正本地化的教会,台湾的教会努力走出过去的低潮,开始推动读经,强调礼仪生活,加深灵修幅度,推动教友承担传教使命等。本地化真正核心工作是信仰经验,天主与人在生命交流上的互动关系,其次是礼仪层次,最后是教规部分,属法律层次。台湾现在所做的本地化的工作,着重在第二层次的礼仪的努力。
期待台湾教会的领导阶层能记取历史的经验,旧约时代的圣统制、中世纪教时代的圣统制所产生的负面效果;罗马不能帮我们解决一切地方教会的问题,但要保持对罗马的尊重。耶稣已把权柄交在门徒手中,并已赐下圣神;让我们学会负责,天主容许我们有犯错的空间,只怕我们不成长。经过潘神父精辟的解说,大家学习了宝贵的一课,最后一小时的问与答,大家踊跃提问,潘神父也针对问题详细解惑。
(NZ)(Agenzia Fides 2012/06/11)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