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中国 - 第三届天主教研究青年学者论坛(二O一O)圆满闭幕

星期一, 13 十二月 2010

北京(信仰通讯社)―十二月七日至十日,北京天主教与文化研究所已持续三年的天主教研究青年学者论坛(2010)(Third Forum on Catholic Studies for Young Chinese Scholars)圆满闭幕。
据北京教区副主教赵建敏神父领导的北京天主教与文化研究所及其网站http://www.shangzhi.org/?url=sph,news,19131向本社介绍,第三届天主教研究青年学者论坛按照惯例于十二月七至十日在北京举行。所长赵建敏神父主持了论坛开幕式、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杨惠林教授应邀参加开幕式并讲话。八十多名青年学者申请参加本届论坛、七十二人提交论文。此次论坛的参加者人数众多,远超过主办者的预期。与会学者既惊叹又欣慰有如此多的青年学者对天主教研究感兴趣。其间,与会的青年学者们提交的论文涉及面广、题材严谨、论证有据有序,时常迸发出思想的冲撞和火花。本次会议的论文,将择优发表在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天主教研究论辑》中。
论文分别在十个场次宣读:1. 神学与哲学:如李景玺(神父)的“约瑟夫•拉辛格的末世论:一个对死亡与永生的默想;朱云飞的“在现代俗世中追寻上帝----试论卡斯培(Walter Kasper)的上帝观;刘占友(神父)的“教会是基督的奥体:吕巴克和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之比较”等。2. 托马斯•阿奎那研究:如白虹的“浅析阿奎那自由意志理论的人学意蕴;黄佳的“阿奎那恩典与自由意志思想研究;鄢松波的“托马斯•阿奎那伦理学的人学基础研究等。3. 利玛窦研究与礼仪之争:如陈才俊的“范礼安神父与欧洲铅活字印刷术东传考”;李树兴(神父)的“利玛窦的‘友道’与‘天道’;刘国鹏的“一枚硬币的两面:从‘礼仪之争’到伪‘满洲国’问题”;吕旭锋(神父)的“从礼仪之争看中国教会未来发展模式”等。4. 伦理神学与社会教义:如林庆化的“当代天主教新自然法学派的行为观”;韩思艺的“《七克》思想研究”;潘立忠(神父)的“天主教社会训导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实践与应用”等。5. 神学美学与神学:如张俊的“巴尔塔撒的神学体系与存在的先验属性学说”;宋旭红的“论奥古斯丁神学美学的特征与影响”;王玉鹏的“从《基督宗教信理发展》看纽曼转皈的精神轨迹”等。6. 近代人物与历史研究:如谢丽莎的“马相伯与天主教”;特木勒的“风吹草低见教堂----民国汉文文献中的内蒙古天主教”;李腾的“圣言会与鲁西南教会----以阳谷坡里、任城戴庄为中心”等。7. 近代传媒、教育与历史:如侯杰的“英敛之、《大公报》与天津基督教青年会”;李闯的“浅谈近代传教士办报对我国新闻事业影响的双重性----以《益闻录》为例”;南鸿雁的“文化多样性与地方传统----民国时期沪宁杭地区天主教音乐研究”;范凯令的“历史之重温,芮歌尼与北平天主教辅仁大学的命运”等。8. 宗教对话:如郭硕知的“后现代语境下道教的普世性对大公教会的挑战----从老子化胡说起”;程歆的“浅淡儒家思想孝道与圣经中的孝道”;刘琪的“天主教本土化与地方化----以茨中村为例”等。9. 元明清历史研究:如宋亦耘的“比较景教与天主教在元代传播的异同”;田海华的“明清耶稣会士的圣经翻译及其策略”;赵晓阳的“天主教贺清泰圣经译本及遗存问题”等。10. 圣经、历史、福传:如孙涛的“宗教市场论下滇藏交界上盐井村藏传佛教社会天主教的‘处境化’”;张倩的“在当代北京宣扬耶稣基督”等。
自二OO八年以来,北京教区副主教赵建敏神父领导的北京天主教与文化研究所于每年将临期的十二月七日至十日在北京举办天主教研究青年学者论坛,迎接圣诞。这一论坛已成为向社会推动天主教文化的学术平台,发挥了有效的福传作用。
(MZ)(Agenzia Fides 2010/12/13 - 字数:1,420;行数:44)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