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香港 - 信徒合办储蓄互助社延续守望相助传统美德

星期三, 21 一月 2009

香港(信仰通讯社)―据香港教区周刊《公教报》报道,值此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之际,教区神长倡导各界人士“反思过分投资、忽视储蓄的现象”。同时指出,“信徒团体中的储蓄互助社,则维持了储蓄和互相帮助的传统美德”。
圣文德堂主任司铎陈满鸿神父表示,“过去有指市民生活质素提高,储蓄互助社再没有存在必要,教会团体可结束任务,但金融风暴反映过度和轻易借贷、追求高回报的经济泡沫化问题,令人重新检视储蓄互助社帮助人和储蓄的美德”。储蓄互助社网页资料称,本地有十二间属教会(天主教)类别的储蓄互助社,社员按能力把储蓄作互助社股份,累积之股份会以低息借贷予有需要社员,以应付不时之需或作生a用途。方济各会士陈满鸿神父继续表示,“教会团体透过储蓄互助社延续储蓄这传统美德。储蓄并非不合时宜,而是社会走上过分投资的路”。近年来,“银行好像主力让市民投资和借钱,不重视储蓄,这值得反思”。陈神父介绍说,“昔日堂区所处的慈云山相对较清贫,加上教友借钱渠道不多,需要小额借贷作周转或结婚”。互助社至今仍帮助有需要信徒应急和让长者储蓄,社员“有借有还”。
一九六四年,耶稣会会士郭乐贤(J. Collins)神父首次在香港创办了互助社,并在地方政府注册了第一家储蓄互助社“圣方济各储蓄互助社”。一九八九年。本社当选为堂区模范社。圣方济各堂储蓄互助社创会社员、圣老楞佐堂储蓄互助社司库萧国伟介绍说,“储蓄互助社的互助的精神,应在金融危机之际加以推广”。“最近传媒报导指互助社回报额不错后,据知多了人向各个堂区储蓄互助社查询,互助社难免要更谨慎贷款,不轻易向新社员大量贷款。不过,互助社重视成员间的关系,我们本著互信贷款”。萧司库继续表示,随着香港经济起飞,少了人借钱购买必需品。故此,“堂区社员近年停留在一百人左右,每次借款金额为数万元不等,股份回报额约三厘”。他坦言储蓄互助社发展空间有限,但其“社区经济”幅度,以及互助的理财精神,能够帮助市民应付经济困境。因为,“贷款既非救济,也非谋利,而是彼此服务”。
(NZ)(Agenzia Fides 2009/01/21 - 字数:866;行数:29)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