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香港 - 教会人士及学者提醒善用互联网警惕私隐权

星期三, 23 四月 2008

香港(信仰通讯社)―据香港教区周刊《公教报》报道,互联网传递信息广泛,有修道人利用其功能,传扬福音或推行圣召;青年信徒亦以此宣传堂区活动,成效理想。不过有学者担心,过度使用网上工具,有可能会出现私隐权问题。
玛利亚方济各传教修会何家怡修女,去年四月开始使用网志(blog)分享个人信仰与生活。她早前说,透过网志,令更多人了解修道人的生活,从而向青年提供信仰培育;她认为互联网的渗透力强,不少人闲暇时也会上网流览资讯,可作福传或推行圣召。何家怡修女称,以往青年对福传的既定模式,如分享、祈祷会等活动反应一般,但“时下青年喜欢看blog是一种文化”。何修女透过网志回应青年的问题,当中不少人对修道人的生活感到好奇,例如她在网志上曾提及到泳池游泳,随即有网友询问修女游泳与衣服保守的问题。
互联网工具除了网志或msn等媒体外,香港近一年掀起了“Facebook”热潮,透过“Facebook”结交或找回久未联络的朋友。“用家”之一的何家怡修女,虽然从“Facebook”中找到许多失散已久的朋友,但亦经常提醒自己,网上只是辅助功能,要维持人际关系,首要是亲身与人接触;她使用“Facebook”时,只视为传递信息的一项工具。她认为青年经常在虚拟世界与朋友相处,会令双方的关系变得“随便”,“Facebook使用简单,只需在网上依据指示,便可传送拥抱的功能给所有朋友”。她提醒青年,不宜过度地停留在虚拟的交友空间。
同样,透过“Facebook”的群组功能帮助堂区宣传活动的信徒谭嘉盈表示,曾在总铎区的群组向二十多人发出生日聚会的邀请,两日内已得到八成回复,“因不用直接沟通,即使拒绝出席也不会尴尬,此功能相比电话短讯或msn更有效”。她说:“许多青年不懂得用说话表达情感,亦害怕正面表达,反而愿意在网志内抒发感受”。网上通讯已是大势所趋,谭氏认为若不占一席位,容易遭别人遗忘。不过,她本身并不太喜欢使用互联网与人沟通,试过与朋友使用msn倾谈时,因不明白对方表达的语气,而出现误解,“因为看不见对方表情,不知道对方的反应,惟有在使用msn时使用多些表情符号”。
树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系主任梁天伟教授表示,“Facebook”的出现,使个人私隐受影响。“Facebook有强大的搜寻功能,一旦加入,一般的个人资料如电邮地址,全球也可搜寻,出现了私隐问题”。
(NZ)(Agenzia Fides 2008/04/23 - 字数:941;行数:33)


分享: